原來, 我們不只是一個國家, 還是一個社會. 的確, 我們不再是有大父親的傳統東方社會, 可以規範公民的思考, 但也不是具有邏輯思考辯證的強大歷史背景, 整個公民社會已具備一定的共識基礎. 一路走來, 我們一直是我們. 我們不在歐洲, 不在美國, 不在東南亞, 不在東北亞, 我們在這個獨特的位置上, 台灣.

在亞洲許多國家旅行, 看見的天際線都如此類似, 這世界的城市風貌似乎都統一了, 尤其在所謂的商業金融中心. 但是一旦停留, 交流, 感受, 隨即領悟到每個社會都不盡相同, 即便乍看之下背影如此相似. 我們也是, 如此奇異而獨特的一份子. 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 一個社會, 缺乏的不是資訊. 歷屆的官員們都出國考察那麼多國家了, 不少也在國外受教育或工作, 我們不缺這些參考資料, 我想, 我們缺的是靜下來深度的思考, 對談, 對這樣一個屬於台灣的社會, 我們應該要甚麼, 可以要甚麼.

其實跨越國界的不只是天際線, 還有人性. 為自己著想, 讓自己辛苦賺來的資產為自己做最好的貢獻, 這些行為舉止舉世皆然.  

我們是一個社會, 富了的一份子, 應該怎麼回饋貢獻? 任由自由心證做個人貢獻還是強迫回歸正式的制度機制?

人性之外還有人際. 舉例, 台灣有許多白手起家的人, 白手起家的路上, 政府做了甚麼, 社會做了甚麼, 應該也會有影響富了的人願意如何的回饋

一個社會, 要如何讓自己的公民認同, 割除一部分的自私是一件正確的事??

要改變一個社會, 需要改變的其實是所有人的心態. 這一切談何容易... 但若不及早開始, 那就更不容易了...

以下摘錄聯合報今天的社論"從資本主義思維轉向福利國家思維"的最後三段, 這段文章給我頗多感觸...

此次二代健保引發的激烈爭議,可說是反映了M型社會一場具體而微的社會辯論。種種爭論正顯示台灣民間對政府的更大期待,要求國家對人民的生活照顧負起更大的責任;由「一切靠自己購買服務」的資本主義、個人主義思維,往「社會互助」及「政府讓你靠」的福利國家思維前進。近期民間提出的社會住宅、公共托育、長期照護、延長義務教育等等的要求,無一不是呼應這種大趨勢而興的社會運動。政府面對M型社會,須有新的思維,拿出新的政策。

相對而言,在費基及費率的辯論中,也凸顯了「富者應當幫助弱者」的社會倫理思維。在此次辯論中,我們看見了有些富者的吝嗇,但也發現了更多的經濟條件較佳者的慷慨及熱情。畢竟,任何社會福利國家(如歐洲)皆不是「國家」出錢支付社會福利,而是優勢公民在思想、道德、行動及納稅上,支持政府推動社會福利。若無此種民胞物與的情操,社會福利國家就不可能有錢推進,其國民更不可能有道德感、成就感與光榮感。畢竟,思想改變是制度改變的前提條件。

在社會日趨M型化的走向中,二代健保的爭議,提醒政府與社會,必須從資本主義思維,轉向社會福利國家思維;政府及人民均須調整心態,缺任何一方皆不可。

【2010/12/11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sWeShoudCare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