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現代大詞家林夕的書中抄來的, 果真人還是要念書啊. 光是這一篇短文就覺得學問不少啊....

 

書名:人情.世故作者:林夕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早前提到「無所癡無有所成」的論調。是的,這隻是一個論調,因為癡的對象與臨界點,決定了有成或有失。「癡」與「成」之間,想到明代文人袁宏道說過更偏癡得可愛的話:「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

「一日不讀書,即覺語言無味」比較容易理解接受,無癖好之人,會不會落得面目可憎?那各人有各人的法眼心眼。我只覺得,別說成癖那麼嚴重,只要是無特殊愛好的人,對什麼都不大了了,對大世界小宇宙都失去了好奇心,與之談話,對什麼課題都提不起個勁兒,豈止無味到淡出鳥來,連天都聊不下去。真能做到無癡無貪無求無欲,倒是個得道高人,與之一席話求之不得;最怕是半天吊,天文地理琴棋書畫文物古玩政經大事十萬個為什麼都勾不出半點興味,那談談股票也罷。不,這些我沒興趣,講講風花雪月戀愛經也罷;這個,這個,沒什麼,不就是成家立室,聽「亞洲股神」李兆基話,等事業有成才好講這個。無癡無愚,有志卻又無智到這樣,語言無味更無趣,面目不可憎卻模糊不可辨。

另一個來自明朝的古人張岱,要求似更偏頗:「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細細檢閱一下自己的知交,又確實在不同範疇有起碼程度的癖好。或對金庸武俠世界十讀二十讀,要斷代跨書分出誰是武功第一,或打電玩打到把薪水都貢獻給脊醫而不言悔,或對經營生意樂此不疲,屢賺屢虧亦屢戰,且不斷轉換戰場,最多見的就是單戀暗戀狂戀成癖不能自拔,失了又得得又怕失。

這種種狂迷的狂行,實非冷靜到接近冷漠的人甘心做到的;沒有深情,誰捨得過分偏食及集中投資流金歲月於一個玩意之中?不管這些深情最終有沒有錯付,都做對了一件事,就是令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魅力也由此而來。這些三尖八角的人不交,簡直是浪費了人緣天物。

無癖之人,四平八穩,一生恪守中庸之道,做人一如中國傳統建築的學問:講求一個中軸,兩邊平衡;雖不至於不可與交的地步,雖不能就此淪為無情之人,作為老好人,人生導師是可以的;但要交往如蜜,誰會想長期假扮密友而實在做一個學生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sWeShoudCare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